
Space Up
21 Aug 2025
Too many appliances, cookware, condiments, and disposable tableware? Use the "proximity principle + frequency of use" to separate daily/weekly/occasional items into three layers; keep only tools within arm's reach on the countertop for more efficient cooking and easier tidiness.
痛點總結

檯面總是油水四濺、難以擦拭;
每次煮飯都要翻箱倒櫃找工具;
一次性餐具、重覆的水杯水樽佔滿黃金區;
調味料瓶罐高度不一、易倒易黏膩。
底層原因:只按「物品分類」,忽略「頻率與可及高度」
廚房的效率取決於動線與可及區。人體工學建議把高頻物放在肩—腰之間;而烹飪動作連續且時間敏感,就近原則比品類邏輯更優先。
三層分區法(每日/每週/偶爾)

每日層(高頻)
位置:檯面、第一層抽屜或吊櫃最下層。
物品:常用鍋具(1~2 個)、鍋鏟、夾子、砧板、日用杯、鹽糖油等基礎調味。
規則:伸手可及;枱面只留「當餐一定會用」的物。
每週層(中頻)
位置:第二層抽屜/吊櫃中層/爐旁拉籃。
物品:烤盤、備用鍋、常用備品、非日用器具。
規則:使用前後 10 秒內可回位,不影響當下烹飪。
偶爾層(低頻)
位置:高位櫃、深位、儲物間。
物品:節慶器具、大型電器(火鍋、麵包機)、一次性餐具備品。
規則:配清楚標示或透明箱,一次性餐具設上限與用途(聚會/外出)。
枱面清爽策略

「一鍋一鏟一砧板」原則:烹飪時枱面保留最少件數,其他器具完成即回位。
濕/乾分區:洗手盤左(或右)作濕區,滴水架或吸水墊固定位置;乾區放處理食材工具。
調味料模組化:使用旋轉盤或短拉籃,瓶高不一也能一次取回。
煮食動線微調(爐—枱—洗手盤三角)

爐旁 60cm 內:鍋鏟、夾子、隔熱手套;
檯面核心:砧板與刀具插座,靠近水槽但不在濕區;
水槽下:清潔用品分隔,垃圾袋與抹布上層可抽取;
備品集中位:同一側櫃格堆疊箱,雙箱法控量(開第二箱即補貨)。
調味料與器具的「避雷」

小瓶迷思:過多小瓶增加視覺雜訊與清潔成本;常用選中瓶,罕用才小瓶。
刀具磁吸條:若有幼童或寵物,改抽屜式刀盤更安全。
電器出線:使用短延長線+束線器固定,避免油污牽拉。
維持機制
7 日觀察表:記錄「找物 >30 秒」或「回位卡住」的點,一次只調 1–2 處。
季節換檔:火鍋季/烘焙季才把相關器具下沉到每日層;季末再上架。
枱面「零點復位」:每天晚餐後 3 0分鐘內,把枱面恢復到下一餐可直接使用狀態。
如果您對空間整理有興趣,請查看Space Up的 專業家居整理服務 來獲得更多幫助。
常見問題
問題1:調味料要不要放櫃內?
答:常用放檯面旋轉盤可節省步驟;但避免近火與高溫,並定期擦拭。罕用與備用放櫃內。
問題2:一次性餐具堆滿怎麼辦?
答:設定上限盒(如 1 盒 30 套),超出即捐贈或回收,聚會前再補。
問題3:水杯水樽很多?
答:每人保留 2 支日用+1 支外出;其餘收箱或退出。同口徑更利於晾乾與堆疊。
問題4:開放式廚房油煙大?
答:提升抽油煙機效能、加擋油板、烹飪後 10–15 分鐘續抽;檯面保持可擦拭材質。
整理, 服務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