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pace Up
31 Aug 2025
Instead of a daily deep clean, focus on three key moments: when something takes more than 30 seconds to organise, when it gets stuck in its place, or when cleaning the desktop takes more than 10 minutes. This event-driven approach ensures longer-lasting organisation, keeping the process running at minimal cost.
一、痛點:週末清完、平日又亂

傳統做法靠排程(每天 15 分鐘、每週大掃除),對高壓與不穩定日程的都市生活並不友善。結果是前三天有效,第四天反彈。比起僵硬排程,事件觸發更貼近真實生活節奏:當痛點出現,就做最小的修正。
二、底層原因:注意力與決策力是有限資源

一天之中,能用於家務的注意力有限。把所有整理行動都壓在固定時間,容易與其他任務衝突;而事件本身(找不到、回不去、清理太久)就是最自然的提醒。
三、三個出手時機(含對應動作)

訊號 1|找不到 >30 秒
對應動作:在當下位置補一個「臨停位」,或把該物併入就近模組。例:每天都在客廳找充電線 → 在客廳設「充電站」小盒;把充電器從書房移到客廳。
訊號 2|歸位卡住(需要彎腰、開蓋或跨區)
對應動作:把收納 改為無蓋抽取,或把位置升級到胸腰區;若需跨區,改為場景模組(一起拿、一起回)。例:遙控器在高櫃加蓋盒 → 改低邊淺盤放在沙發側桌。
訊號 3|桌面清理 >10 分鐘
對應動作:檢查該桌是否承擔了不屬於此處的模組,把模組整體移走。例:餐桌長期堆郵件 → 改為門口設「待處理文件托盤」,晚間 2 分鐘處理。
四、實作框架:從「公共動線」開始

選一個節點:玄關、客廳桌面、廚房檯面。
建立默認選項:正確行為(歸位)比錯誤行為(隨手放)更省力。
兩級標示:房間+用途,字要大。
允許私人混沌:保留個人小領域,避免反彈。
五、工具與微習慣

步驟卡(3–5 行):貼在目標區域,例如「桌面清空五步」。
2 分鐘復位:每天固定某時段(如睡前)把桌面回到可用狀態。
一次只動 1–2 處:避免過度啟動導致疲勞。
拍照前後對比:增強回饋感。
六、情境案例:飯廳桌面

第 1 天:清空桌面,貼上步驟卡,設置臨停位與餐具站。
第 2–4 天:觀察發生「>30 秒找物」或「清理>10 分鐘」的時刻,當下調整。
第 5–7 天:把有效做法固化(升級盒子、換位、加標示)。
驗收:晚間 2 分鐘可回復到可用狀態。
如果您對空間整理有興趣,請查看Space Up的 專業家居整理服務 來獲得更多幫助。
七、常見誤解與修正

誤解:沒有完整 30 分鐘就不能整理 → 修正:2–5 分鐘的即時修正更有效。
誤解:一定要全家配合 → 修正:先從公共區營造默認選項,效果會擴散。
誤解:要買齊工具才開始 → 修正:先用現有物建立臨停位與步驟卡即可。
常見問題
問題1:三個訊號需要鬧鐘提醒嗎?
答:不必。事件本身就是提醒;當下處理 1–2 個點最有效。
問題2:家人把東西又放回桌面?
答:提高正確位置的便利度(近、低阻力、有標示),錯放自然減少。
問題3:遇到大型雜物堆怎麼辦?
答:拆成模組(電器、工具、玩具),逐一建立臨停位與回位規則,再上容器。
整理, 服務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