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pace Up
15 Oct 2025
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simply adding another room or a cabinet will automatically make their home tidy. However, the reality is often the opposite: after moving into a larger unit, hallways are still filled with boxes, the dining table remains a mountain of documents, and wardrobes are overflowing. You might think you lack space, but what you're really lacking is a system—a flow of movement, capacity limits, return-to-place rules, and a sustainable storage design. Without this system, even the largest house will be slowly swallowed up by clutter.
為什麼越住越大,空間還是不夠用?

很多人以為,只要搬到面積更大的單位,家就會自然回到整齊有序;多一個房間、添一列櫃、買幾個標榜收納力的箱子,生活理應從此改觀。然而現實往往相反:走道依然被紙箱暫時佔用,餐桌依然累積著文件與雜物,衣櫃依然塞到關不上門。真正讓你疲於奔命的,並不是呎數不足,而是日常行為與空間設計之間產生的摩擦——拿取距離太遠、回位步驟太多、層板過高過深、分類過細過累,於是「先暫放一下」成為默認決策,凌亂便悄悄回歸。
要改變現狀,與其把希望 寄託在下一次換屋,不如把焦點由「可住面積」轉到「可用面積」,也就是讓物品更容易被拿到、用完、再放回正確位置。
從 350 呎到 550 呎,一樣的混亂、不同的心情

客戶C與太太剛從 350 呎舊樓搬進 550 呎新居,兩人滿懷期待地添置了層架與各式收納盒,甚至把櫃體加高加深以求「容量最大化」。三個月後,他們驚訝地發現新家與舊家相似度極高:走道擺著「改天再處理」的箱子,餐桌變成郵件與鑰匙的中轉站,抽屜裡的電線與文具依然需要翻找半天。
經了解後,其實並非疏於執屋整理,而是先買容器、後想位置,把低頻物佔據了最容易拿取的黃金區,把每日都用的物件擠去高位與深櫃,加上促銷刺激導致備品過量,卻沒有設定上限與出口。結果是屋子變大了,日常摩擦卻同步放大:多走幾步、多開幾層、多彎幾次腰,順手歸位變得不吃力順手;當「放回原位」比「隨手一放」更費力,凌亂就會被自然選擇。
我們不是懶,而是被機制推著走

從心理與行為角度看,這並不是自律或意志的問題。人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早已消耗大量決策力,回到家面對滿桌物件,大腦會選擇成本最低的選項——先放著,日後再說。
又例如「狄德羅效應」使一件新物帶動一連串配套購買,品項與種類迅速膨脹;「稀缺心態」在促銷與不確定感之下推動「以備不時之需」的囤放,若沒有上限與退出機制,備品慢慢侵蝕使用位。
更關鍵的是動線摩擦:人類天生傾向選阻力最小的路徑,如果正確回位需要跨區、彎腰或多次開合,而錯放僅需隨手一放,自然會偏向後者。因此,與其責備自己或家人,不如 改造機制,設計一套更省力的系統,讓「回到正確位置」比「放在檯面」更容易。
搬家「換大啲」前先想想系統重啟方案
(一)用途與動線先行
具體如何做?第一步永遠不是購買更多容器,而是重新標定用途與動線。以房間為單位,描述每天在這裡會做什麼:吃飯、閱讀、辦公、遊戲、穿衣、清潔,然後把與這些活動直接相關的高頻物放到最靠近使用點的位置,避免跨區存放。走道屬於移動空間,應保持暢通;主動線建議保留約八十公分寬度,夜間加裝柔光照明,安全與效率同時兼顧。
(二)把高頻物回歸「黃金區」
第二步是把高頻物搬進「黃金區」,也就是肩至腰之間約八十至一百四十公分的高度帶。遙控器、常用文具、護理用品、家常調味與鍋鏟、每日穿搭,都應在這個帶上以單手可及的狀態被收納;低頻物與備品才安排到高位、深位或封閉櫃。
(三)建立容量上限與出口
第三步是建立容量上限與出口。家庭可試採用「雙箱法」思維管理儲備品:前台是正在使用的一箱,後台是同品項的備用品,一旦開啟第二箱即視為補貨訊號。情感物可以設立貼了日期的「試用箱」,給自己一段緩衝時間;而收藏則挑選少量代表作展示,其餘放入收納櫃桶,若過多超載的可考慮拍照存檔,既保留記憶,也釋放日常空間。
(四)降低歸位位阻力
第四步是降低回位阻力。凡是每日必用者,優先改為無蓋或單動作抽取,抽屜內只使用一至兩種尺寸的分隔盒,讓排列穩定、視線清楚,取放不再「𠽤手𠽤心」。
(五)兩級標示法,維護成本更低
標示方面,不必逐件貼標籤,採「房間|用途」的兩級標示即可,例如「玄關|外出物」「書房|打印耗材」,字體放大、對比明顯,任何家庭成員看一眼便能理解該區域的任務。
(六)事件觸發式維持
維持則不靠僵硬規條,而是以「事件觸發」為核心:當你發現某個物件經常超過三十秒才找得到、回位需要彎腰或開蓋、任何桌面清理超過十分鐘,便在現場做最小的修正,例如把位置提升到胸腰高、把有蓋改為抽取、或把不屬於當處的模組整組移走。這樣的即時微調,比固定時間的大掃除更貼近都市生活的節奏,也更能長久保持。
(七)迷你倉=過渡工具
有人會問:是否需要租用迷你倉來紓解空間壓力?若處於裝修或搬遷過渡,短期使用的確有其功能,但請記得它只是爭取決策時間的工具,而不是把問題請走的地方。若要使用,至少同時設定箱數上限、箱內清單與檢視期限,並且優先讓家中秩序站穩腳跟,避免把「無序」外判至另一個地方而失去掌控。
把「感覺整齊」轉換成可量度的「可用面積」
從 衡量角度來看,不必追求過度收納繁複程序,幾個簡明的指標足以檢視成效:常用物能否在三十秒內找到?回位是否在三步內完成?餐桌與工作檯面能否保持七成以上的空白,隨時展開新任務?主動線是否維持八十公分以上的通行寬度,夜間路徑照明是否足夠?每日最常用的前十項物件,是否有八成位於黃金區?把這些指標貼在冰箱或記事板,每週瞥一眼,便能即時發現需要微調的地方。
你想換的,真的是房子,還是生活方式?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