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pace Up
2025年8月25日
家中收納盒一大堆仍凌亂?重點不是再添收納用品,而是把常用物放在最順手的高度與位置。用「就近原則、無蓋抽取、規格統一」三招,讓拿取與回位更省力,真正做到「一收就歸位」。
一、不是收納盒不夠,而是歸位太「費力」

常見阻撓包括:抽屜一開什麼都瀉出來、門蓋難關、每次都要彎腰把整盒拉出來、用完懶得放回去。這些不是意志力問題,而是動作成本過高:步數多、開合多、彎腰多、伸手距離遠。當回位比「隨手一放」更難,人就會把物件擱在桌面或地上,於是越收越亂。
核心指標:高頻物的回位步驟 ≤ 3 步;彎腰次數越少越好;拿取與收回都在肩至腰之間完成。
二、底層原因:錯誤的優先順序
多數人先買收納用品,再找位置;或按品類硬塞(例如「全部水杯都放上層」),忽略真正使用頻率與身體可達性。結果是常用物佔不到黃金區、低頻物反而霸位,歸位就會困難。
三、3 招「一收就歸位」——低摩擦的實作

第1招|就近原則:把前 10 名常用物搬到胸腰區
做法:記錄 7 天,列出每天都會拿的 10 件物(如:鑰匙、常用杯、遙控器、常用保養、常用文具)。把它們移到胸—腰之間、一臂可及的位置(第一層抽屜、開放格、檯面就手位)。
細節:
玄關:外出物(鑰匙/卡/口罩/雨具)集中一列掛鉤+淺盤,門邊即可拿放。
廚房:常用鍋鏟、砧板、家常調味放在爐旁 60cm 內;非每日用移至次層。
書房:常用文具放第一層抽屜或桌面抽取盒;備品移至第二層。
第2招|無蓋抽取:把「開蓋」這一步省掉
做法:凡是每日會用的物,盡量改為無蓋或單動作抽取,例如開放式分隔盒、抽取式薄盒、低阻力的滑軌抽屜。減少開合阻力,才會自然而然回位。
細節:
客廳遙控器與常用藥:放淺盤或低邊盒,避免高邊或蓋盒。
浴室日用保養:立放於開放架或抽取盒,瓶身正面朝前;補充裝移至高位。
兒童玩具:無蓋分類箱(大分類),收拾時間縮短更有意願維持。
第3招|規格統一:同一格抽屜只用 1–2 種尺寸
做法:抽屜與層板同尺寸分隔盒,不要東一個西一個。統一規格能穩定排列、增加可視面、減少「小盒卡住大盒」的浪費與摩擦。
細節:
抽屜:以最長邊作基準,選 1 大 1 小兩種尺寸,即可在多數情況下互補。
層板:前後各一列,後列稍高或用抽取盒,避免遮擋。
四、情境案例:把「黑洞抽屜」在 90 分鐘內變好用

全拿出(20 分鐘):過期筆、乾掉筆、重複物退出或移入備用品。
分三區(25 分鐘):當日常用文具在前列;每週用放後列;偶爾用(補充裝)移高位。
規格測試(25 分鐘):用家中舊盒先排版,確認無蓋抽取順手;7 天後再購買成套尺寸。
標示(10 分鐘):只寫「用途詞」(如:文具常用/打印耗材),不寫到物件級。
清潔與防滑(10 分鐘):抽屜吸塵後鋪防滑墊,保持盒位不滑動。
成效觀察(7 天):
找物是否已降到 <30 秒?
回位是否可在 3 步內完成?
抽屜是否「一眼見底」不必翻找?
五、維持機制:事件驅動比定期大掃除更有效

找不到 >30 秒:在當下那格補一個「臨停位」或調整分類粒度。
回位卡住:把蓋盒換成抽取盒;把位置從低位升至胸腰區。
枱面清理 >10 分鐘:檢查是否承擔了不屬於該處的分類,把模組移走。
如果您對空間整理有興趣,請查看Space Up的 專業家居整理服務 來獲得更多幫助。
六、常見誤解與替代方案

誤解:買更多盒就會整齊 → 替代:先移動高頻物到胸腰區,再決定收納容器。
誤解:每個物件都要標籤 → 替代:只做兩級標示(房間|用途),降低維護成本。
誤解:一次到位 → 替代:先測試 7 天,才成套購買,避免尺寸錯配。
常見問題
問題1:家人總不願放回原位,怎麼辦?
答:把正確位置設在「最近、最好拿、最省步驟」,錯放反而更麻煩,就能自然回位。
問題2:同尺寸會不會浪費空間?
答:統一尺寸提高排列密度與可視面;真正浪費的是尺寸不一導致的空隙與卡阻。
問題3:需要買整套品牌才好看嗎?
答:不必。同尺寸比同品牌更關鍵;外觀可後續再統一。
整理, 服務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