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pace Up
2025年10月22日
我們其實不是怕亂,而是不想再進行無效整理。很多人不是不會整理,只是不知道甚麼做先、甚麼擺後;買了收納盒仍然反彈,美感靈感看了又忘。與其再靠個人意志力進行空間整理,不如換一個角度:把屋企當成一套可以實踐收納軟裝的「真、善、美」生活態度——真=對齊事實與功能、善=對人與自我的善待、美=讓秩序看得見。這不是空談哲學,而是每天都可實行的藍本。
一、為何談哲學?「真、善、美」不是抽象口號

在西方中世紀思想中,真(verum)—善(bonum)—美(pulchrum)被視為「萬有的共相」(transcendentals),是存在本身可被認識的三個面向:對齊事實是真、導向圓滿與善行是善、可被直觀欣賞的和諧是美。這條傳統在托馬斯‧阿奎那 (St. Thomas Aquinas) 的體系裡尤為清晰:美並不脫離真與善,而是當真實的比例與秩序被感知時,我們體會到的愉悅。把這套思想轉譯到居家:功能與事實(真)先走、關係倫理(善)同行,美感(美)隨之成立。

在中國傳統,儒家的「禮」與「仁」指向的是可被身體實踐的秩序與善意;人與人、物與物各得其位,才能形成和諧的日常。道家則提醒我們順勢而為、簡而不繁,以「無為」避免過度干預,讓生活回到自然的節律。法家重在規則與獎懲,雖不直接指向美感,卻提供了「設定邊界」的現代啟發。三者合觀,構成了東亞家屋文化中「秩序—節制—邊界」的底色。
二、為何人們渴望更好的生活?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答案

不是因為追趕潮流,而是因為環境會反向塑造我 們。PubMed研究顯示:在描述家為「雜亂/未完成」的受試者中,日間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節律更不理想;也就是說,混亂讓恢復變難。同時,視野同時出現多種刺激會在大腦視覺皮質彼此競爭,降低專注效率——桌上放太多東西,你的注意就會被拉扯。反過來,在特定時間(如新年)啟動新行為的「新開始效應」亦被實證,說明當我們給自己一個重置點,更容易起步。這些都支持了「先打好環境底盤」的必要性。
三、中西哲學如何啟發「整理—收納—軟裝」的不同面向

1)中國脈絡:儒/道/法到近現代
儒家:以「禮」安排日用秩序(餐桌能吃飯、書桌能讀書),以「仁」對待家人偏好(保留私人混沌區)。整理是關係的倫理。
道家:簡與素,不以物役。少而精、就近拿、單動作回位,是對「無為」的當代翻譯。
法家:清楚邊界與獎懲——對家庭版的啟示是上限與規則,減低無序囤積及堆疊阻礙。
近現代:從城市化到公寓化,小戶型密度使「每一公分都要負責任」。這要求我們用數據與標準使動線與收納更有效益。

2)西方脈絡:古典—修院—現代—當代
希臘—羅馬:從「oikos(家)」出發的家政(oikonomia),本義是把家運作起來。
中世紀修院:聖本篤會規強調節律與日常的秩序與克制——可譯為今日的作息穩定與物欲節制。
現代主義:Form follows function(形式追隨功能),提醒我們在選家具與軟裝前先問「它解決了什麼動線與用途?」。
當代:環境心理學、神經科學、行 為設計讓「美」不再只是裝飾,而是被科學支撐的舒適與專注(色溫、聲學、材質觸感)。
四、把哲學落地的方案:建構具備真、善、美的家

A. 「真」——對齊事實 與功能
盤點真相:記錄七天最常用的 10 樣物,把它們全部移到胸腰高 80–140cm、一臂可及。
動線真值:走道淨寬約 80 公分,餐桌保持 70% 空白,工作位照度與色溫合宜(晚間 2700–3000K)。
回位真功:高頻物回位 ≤3 步;凡需彎腰、開蓋、跨區者,一律升級為無蓋抽取與就近模組。
B. 「善」——對人與自我的善待
共享倫理:公共區域收納用品只做兩級標示(房間|用途),不逐件貼,降低維護成本。
上限治理:家庭版「法」是上限:易囤物(衛生紙、清潔補充、零食)設定Par Level;開第二箱=補貨。
允許差異:為家人保留私人混沌抽屜/盒,避免把審美壓成控制。
C. 「美」——讓秩序可被感知
色光材質:全屋控制 1 主色+2–3 配色;晚間補一盞暖色檯/落地燈;用織品(窗簾、地毯、抱枕)吸音與統色。
可視階梯:層架「後高前低」、20% 展示 × 80% 收納;透明不宜過多,以半透明+用途詞降低視覺噪音。
綠意與留白:每空間 1–2 個植栽即可,保留空白讓眼睛與心情休息。
延伸建議(心理 × 生活):
‧ 新開始效應告訴我們,選一個時間地標重啟最容易——生日、季節交替、月底結算日皆可。
‧ 飲食與睡眠也受環境牽引:把零食移遠、把夜燈改暖、把水杯放在就手處,讓好行為成為默認選項。
把真善美融入居家生活態度,而不是掛在牆上

真正能讓你穩定下來的,不是昂貴的擺設,而是更真實的功能、更善待彼此的規則、以及可被感知的秩序之美。今晚先做兩件事:把餐桌清到七成空白;寫下家中最常用的十樣物,明天把它們移到胸腰高的就手處。當「拿起—使用—放回」變得輕鬆,美感與幸福感自然會跟上。如果您對空間整理有興趣,請查看Space Up的 專業家居整理服務 來獲得更多幫助。
FAQ|常見問題
Q1:我很在意美感,但家人不合作,怎麼辦?
A:先做真與善:把高頻物移到胸腰高、回位 ≤3 步,並保留對方的私人混沌區。當使用體驗變好,美感就比較容易共同商量。
Q2:極簡就是掉東西嗎?
A:不是。道家的啟示是簡與順勢,不是消滅物件;把高頻物留在黃金區、低頻物退到後台,上限清楚即可。
Q3:收納用品該先買齊嗎?
A:不需要 。先用現有容器做 7 天測試,確認位置與尺寸;再成套購買,避免錯配。
Q4:如何衡量「有用的美」?
看三項:找物 ≤30 秒、回位 ≤3 步、走道 ≈80 公分淨寬。若數字合格,人就會感到放鬆——這才是會被長久維持的美。
Q5:有宗教或風水需求,會衝突嗎?
A:多半不衝突。你可以把儀式物件納入「展示 20%」並確保安全與日照;核心仍是不妨礙動線與安全。
整理, 服務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