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pace Up
2025年10月17日
裝修的第一天,很多家庭都會有類似的震撼:走道忽然變窄,餐桌成了工地會議檯,浴室總有細塵,孩子需要的文具與功課不知塞進哪一箱。真正讓人感到疲憊的,往往不是噪音或工期,而是日常功能瞬間失靈——吃不到一頓完整的飯、洗澡像闖關、找一樣小物要翻半小時。裝修可以讓空間重生,但香港節奏快、住宅細,若沒有先執屋與動線預案,家往往會先經歷一段混亂與挫敗,生活很快被工序牽著走。這篇文章幫你在工程開始前先穩住系統,減少冤枉路。
同一夫妻,兩次裝修,兩種命運

試想像一下:Y生Y太第一次買樓時翻新十四年舊樓,由於費用已花盡大部分積蓄,所以裝修期間只能留在家裡住,選擇分區施工。他們把「不常用」塞進箱、貼標籤,自以為有備而來。三天後,廚房封起來,臨時餐桌堆滿工具和文件;孩子需要的美術用品被收進最底層箱子,臨時功課交不出;情緒與疲勞同步上升,工程延宕更讓人焦躁。
第二次家中長老裝修,他們強烈建議兩老裝修期間暫不在家住,搬去服務式公寓;每 人一個「30 天生活盒」,原屋一律以「房間|用途|開箱順序」標示,例如「主臥|床品與睡衣|先開」「書房|打印耗材|先開」。工程仍繁複,但生活如常,磨擦消失。兩次差別,不單單在預算上,而在於是否把生活視為需要持續運轉的系統。
為何工程一動就亂到不可收拾

為何工程一動就亂?這不全是自律問題。裝修期的混亂,常見源自三個機制。
第一是決策疲勞:選材、對帳、工期協調已耗盡注意力,回家面對一堆散物,大腦自然選擇最省力的決定——先堆著。
第二,未完成效應:半做的任務在腦中佔位,紙箱與散件成為視覺壓力,導致拖延。
第三,把儲藏當秩序:以為「有箱就整齊」,卻忽略使用頻率與動線摩擦——高頻物被封箱,低頻物霸占黃金區。要破局,與其硬靠意志,不如預設低阻力系統:就近擺放、無蓋或單動作抽取、同尺寸模組、兩級標示,以及清楚的「入口與出口」。
方案 A|裝修期間不在家住:把生活縮成可攜的「模組」
若選擇短租附傢俬單位、服務式公寓/酒店,或分散暫住親友家,重點是膠囊化你的日常。每位成員一個「30 天生活盒」(衣物、盥洗、常用藥、充電線、最常用的小物)加一個「工作/學習盒」,盒外只寫用途詞,不逐件清單,節省維護。身份、保單、物業與工程合約集中在單一鎖盒,妥善保管。原屋打包按房間與開箱順序進行:A 組是「一入住就會用」的高頻物,疊在最外;B 組低頻;C 組備品,進駐迷你倉,避免臨時需要翻箱倒櫃。若分住親友家,尊重私人空間,避免把壓力轉嫁他人。
方案 B|分區施工、必須在家將就住:在工地中打造「可用島」
留在原處就不求漂亮,只求運轉。把家分區:工程區、乾淨區、生活島。生活島放在最少受干擾的房間:生活島是最少受干擾的房間裡的一張桌與一組日用模組——桌面保持約七成空白,旁邊設無蓋抽取的常用盒(遙控、文具、基本藥品),再加一個集中充電站。無論工程區如何轉換,生活島是你的「安全基地」。
廚房封起來時,用電磁爐或電熱水壺、一人鍋、摺疊砧板搭出臨時廚房;乾糧與餐具以透明抽取盒收納,洗滌改在浴室並加排水濾網,避免堵塞。衣物與毛巾以雙箱法放在胸腰高;清潔用品以托盤集中,避免瓶罐在地上滾動。工程區與乾淨區之間以拉鍊防塵簾、門縫擋條與一次性地布建立防塵邊界;進乾淨區前設「落塵點」——換拖鞋、黏塵滾筒、手持吸塵器,十秒完成,天天一點點勝過週末大掃除。若同住長者、兒童或寵物,先確保夜間路徑有光、走道能通過、可觸及區域不放重物或尖銳工具。
在快節奏生活裡,維持靠的是事件觸發而非時間排程。只要出現三個訊號——找物超過三十秒、回位需要彎腰或開蓋、桌面清理超過十分鐘——就在現場做一個十分鐘內完成的小動作:把日用品升到胸腰高、把有蓋改為抽取、把不屬於當處的模組整組移走。這比「每天 30 分鐘整理」更能長久,而且不與工程期衝突。
用數字穩住不確定:家庭版「可用性」指標
裝修期間不求完美,只求運轉。如何確認你走在正軌?不必複雜表格,幾個家庭指標即可:主動線保持約80 公分淨寬、生活島桌面維持約七成空白、常用物三十秒內找得到、回位三步以內完成、搬運箱不超過 15 公斤、每日前十項高頻物有八成位於 80–140 公分的黃金區。把這幾句寫在冰箱或記事板,每週瞥一眼便知道哪些位置該微調。
先守住生活,再談美觀

裝修不是把家暫時拆散,而是把生活換上更順手的結構。工程會結束,但你和家人的節奏不會因此慢下來。當吃、洗、睡、學/辦四個核心功能穩住,工期再長,也不會把一家人的情緒磨光。
裝修期的整理不是「更努力」,而是「更省力」。把正確行為設計成更近、更易拿、步驟更少;當生活不中斷,你就已經少走了大多數冤枉路。如果您對空間整理有興趣,請查看Space Up的 專業家居整理服務 來獲得更多幫助。
如果你計劃開展裝修
今晚就開始:把生活島的桌面清到七成空白,寫下家裡最常用的十樣物,明天把它們移到胸腰高、無蓋抽取的位置。當「拿起—使用—放回」變得輕鬆,工程進行時,也會像是你能駕馭的節奏。
FAQ|常見問題
Q1:我很忙,應該由自己執,還是找整理收納服務幫手?
A:決策與定位最了解的是你自己。建議自己決定與標示、高強度或大型搬運交專業。若時間有限,可在共識清楚的前提下,請整理人員協助前置打包與現場拆箱歸位;私人抽屜與情感物仍由家人當場決定。
Q2:箱子如何標示,才找得到所需物品?
A:用「房間|用途|開箱順序」三欄,例如「客房|被品與枕套|先開」。A 組放首周必需品,疊在最外,避免回屋翻箱。不逐件清單,降低維護成本。
Q3:灰塵很多,有沒有省力控塵法?
A:邊界>清潔。先以防塵簾、門縫擋條、地布建立邊界;乾區入口設「落塵點」:換鞋+黏塵滾筒+手持吸塵器。每天沿邊吸縫 10 分鐘,比週末大掃除更有效。
Q4:工程延期,短租將到期怎麼辦?
A:把「30天生活盒」先移至可延長的住處;原屋只留工程必需品。若需迷你倉,以 6–12 個月合約為準,同時設定箱數上限、箱內標示與檢視日期,避免永久沉睡。
Q5:在家將就住,臨時廚房如何安全?
A:以電磁爐與電熱水壺為主,避免明火;烹煮與洗滌動線不穿越工程區;油鹽醬醋縮成「日用調味盒」,用完整盒端回,不在檯面散件擺放。
Q6:小朋友功課與用品易失散,怎麼辦?
A:每位成員設一個「收納盒」放在生活島旁、胸腰高;內含文具、平板充電線、作業夾。規則是「使用後回歸盒中」,搬遷也能一提即走。
Q7:與長者或寵物同住工地,最重要的是什麼?
A:夜間照明、走道淨寬、防滑與危險隔離。把日常用品集中在胸腰高的無蓋位置,避免彎腰與高舉;必要時優先安排暫住。
整理, 服務



